3G版 | 设为首页

TOP

《灰阑记》走红:川剧在传统与时尚间挣扎
灰阑记 川剧 高加索灰阑记
[ 编辑:admin | 时间:2013-07-24 08:59:20 | 浏览:61次 | 作者: ]
川剧《凤仪亭》剧照 记者 唐浩 摄

  商报记者 张宇 见习记者 鲁蜜

  由话剧《高加索灰阑记》改编而成的川剧《灰阑记》,赴德演出门票一抢而空;《凤仪亭》演出观众掌声历时15分钟,让演员无法谢幕……不少剧目给寂寞的川剧增添了一抹抹亮色。

  不过,商报记者调查发现,整个川剧依然在挣扎求生,传统戏曲文化如何融合时尚元素、现代手法,让其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依然还在探索的路上。

  现状

  《灰阑记》演出门票一抢而空

  时空距离和语言、文化的差异,无法阻挡川剧《灰阑记》的魅力。

  时间回到去年5月22日晚,德国威斯巴登国家剧院,每年都会举行的“五月国际艺术节”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当晚,由话剧《高加索灰阑记》改编的川剧《灰阑记》首次在这里亮相,容纳1000多人的剧院座无虚席,而门票早在5月初即被一抢而空。

  当天演出结束后,观众鼓掌喝彩长达10分钟,演员数度返场谢幕,关闭的大幕反复拉开了5次。

  上月底,《灰阑记》回到重庆,第一场演出在川剧院举行,剧院近700个座位,座无虚席。在随后的几场演出中,演出票均被一抢而空,有些观众甚至已连续看了好几场。更让人欣喜的是,年轻观众居然占了30%左右。首次看川剧的网友“珠子酱”在微博中表示,《灰阑记》打破了我对川剧“老气”的偏见,“在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改良,融合了现代元素”。

  玩“混搭”《金子》摘34项大奖

  其实,走红的川剧不只是《灰阑记》,川剧与外来艺术“混搭”的代表《凤仪亭》,也在“点亮多伦多”艺术节上大放异彩。

  《凤仪亭》主演、著名川剧艺术家沈铁梅告诉商报记者,几乎每场演出都坐满了金发碧眼的“老外”,演出完观众站在原地鼓掌,足足15分钟,“让我们没法谢幕”。沈铁梅表示,《凤仪亭》借鉴京剧、昆曲、豫剧、西洋和民歌声乐以及歌剧的吐字换气的方法,凭借诸多中西艺术的完美结合,受到年轻观众追捧。

  如果说《灰阑记》、《凤仪亭》玩好了“混搭”,《金子》则是川剧从古典到现代成功转型的标杆。沈铁梅称,《金子》幽默谐谑的丑角串场,独树一帜的帮腔艺术,神奇诡异的“变脸”、“藏刀”,让《金子》荣获了各类大奖34项,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末中国戏曲的代表作”。

  当然,通过融入现代元素和手法成功的川剧还有《李亚仙》,沈铁梅就凭借《李亚仙》成功摘得戏曲界的最高荣誉“三度梅”。

  调查

  国营川剧院靠拨款度日

  尽管川剧涌现了《金子》、《灰阑记》、《凤仪亭》、《李亚仙》等一批优秀剧目,但仍川剧整体发展现状仍让人忧心。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川剧,在近三十年来遇到了严峻的挑战。

  重庆市川剧院党委书记陈立平表示,川剧院60%的支出靠政府,其余靠自己挣。“如果没挣到那40%,就只能用政府的补贴给员工发工资,所以川剧院员工的收入都不高。”

  陈立平表示,随着川剧日趋小众化,以门票维持经营越来越不现实,“例如一场长达2个小时的大戏,门票(请咨询客服了解价格)左右,大部分观众还是赠票,门票收入根本无法收回成本。”三年来,川剧团演出场均收入在1万~2万元徘徊。“打造一个新剧,要考虑剧本创作、导演、演员、排练场地等种种费用,一部剧制作费用动辄上百万元,一般川剧团无法承受。”陈立平表示,川剧院的新编剧目基本上都靠政府的资金扶持。《灰阑记》主演吴熙透露,自己虽然已评上三级职称,但每月工资仅两三千元,“因为收入不理想,跟我一起进院团的39人,现在只有18人还留在川剧院。”

  5家民营川剧团相继关门

  国营剧团生存艰难,民营剧团日子更难过。

  潼南县是远近闻名的川剧“戏窝子”,潼南县川剧团曾培养了“三庆会”会长杨素兰、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蒋淑梅等一大批杰出川剧艺术家。但2005年,潼南县川剧团没能脱逃“解体”的命运。

  磁器口古镇川剧团,因门票收入无法维持剧团一二十口人的生计。去年6月,磁器口川剧团也难逃关门的噩运,锣鼓唱腔声再也没有在磁器口古镇响起。

  2005年成立的群艺川剧团,从成立开始就经营惨淡。群艺川剧团团长孙娟曾透露,每天演出收入不到(请咨询客服了解价格),每月发了26个成员的工资后,她要亏1万多元。 

  据统计,近三年来,重庆因无法经营而关门的民营川剧团就有5个,整个川渝地区关闭的民营川剧团高达30多个。 

  探索

  老戏新谈 用时尚手法演绎传统剧

  传统的川剧要让“80”、“90”后成为主要受众,就要“老戏新谈”。

  吴熙认为,“老戏新谈”就要产出适合年轻人口味的新潮剧目,用川剧的手法来演绎现代故事,包括服装、舞美、节奏。要想对传统川剧进行创新,需要编剧在创作剧本时就植入“新”的概念,建议在川剧的幕后团队中,吸纳更多年轻的川剧创作者。

  沈铁梅表示,如《灰阑记》,在剧情上节奏要求更紧凑、舞台舞美都要朝着适合年轻人的口味去设计,台词加入了大量新鲜的网络语言和热门话题、事件。剧中如“包二奶”、“试管婴儿”等诙谐风趣、现代感十足的台词让观众捧腹。“一个曲牌远远不能满足大段唱段的需求,于是我们就与作曲家商量,以大曲牌为基调,民歌旋律为主来迎合现代人的需求。”沈铁梅表示,《金子》吸收了生活的故事和台词,并融入了现代电影、话剧等很多现代艺术。在伴奏上,以前的帮腔是一个声部的女声,而《金子》借用了西洋的轮唱、合唱、和声的方式,将西洋歌剧的唱法融入川剧的唱腔,形成一种新的川剧演唱特色。

  川剧进课堂 培养市场从孩子抓起

  为传承和发展川剧文化,川剧从业者们也在不断努力。

  2012年,川剧艺术培训基地在九龙坡区驿都实验学校成立,学校专门为学生开设了校本课程《学川剧》,并吸引了一批专业川剧从业者,自发教孩子们川剧唱腔、川剧打击乐和川剧变脸等绝活,吸引了一批学生和家长。

  沈铁梅称,我们在沙坪坝区支持一个老川剧院的票房,一方面是提高其演出水平,另一方面是锻炼学生。他们将在重庆理工大学建立川剧艺术传承基地,定期举办艺术讲座和川剧表演周活动,引导大学生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熏陶,培养起对川剧的兴趣和爱好。

  “一两家院团实力非常有限。”沈铁梅颇感无奈,“川剧院自身经营捉襟见肘,要大规模宣传川剧相当困难,政府必须要加大投入。”

  他山之石

  搬上银幕 昆曲借《红楼梦》复生

  其实,遭遇市场挑战的不只是川剧。比如如今红火的中国传统戏曲——昆曲也曾遭遇低谷。

  2010年,李少红[微博]导演的新版《红楼梦》让昆曲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李少红把《红楼梦》戏曲化,尤其是特地复排了跟书有关的27出折子戏,其中10出已失传百年。

  在新电视剧版《红楼梦》走红后,去年初,一向曲高和寡的昆曲,再次走上大银幕。去年5月,昆曲艺术影片《红楼梦》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总部举行首映式,登陆国内各院线与观众见面。昆曲影片完全沿用昆曲《红楼梦》舞台剧的原班人马,主创团队全部来自北方昆曲剧院。《红楼梦》前80回中与昆曲有关的情节、语言、内容占40多回。有些回目的标题直接就以昆曲的内容来组成,如《饮仙醪曲演红楼梦》、《听曲文宝玉悟禅机》、《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等。该片导演龚应恬表示:“通过电影这种形式,能够让昆曲这种艺术被更多的观众看到。”

  原因

  观众单一 创作老化创新难

  “许多六七十年代的戏迷已淡出了消费的主体,倒是‘80’、‘90’后,才是当前主要的精神消费主体,如果作品不能吸引他们,就等于丧失了主要经济来源。”孙娟认为,当前,川剧创作者忽视了当前社会消费的主体。

  数据显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重庆川剧演出每天约100场,观众约6万人。但到2008年,重庆每周川剧演出仅约10场,观众不到3000人。

  “中国戏曲观众的年龄都不年轻。”沈铁梅坦言,西方歌剧能继承保留下来,因为西方观众的群体更加多元和丰富,创作团队懂得因地制宜地改变。《灰阑记》主演、“80”后吴熙表示,年轻人的视角瞬息万变,但川剧创作团队老化,传统的观念根深蒂固,创新举步维艰。 

  “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新媒体的不断发展,能沉下心走进戏院的观众越来越少。”陈立平认为,川剧的慢节奏,一句话唱半天的表演方式,无法跟上当下生活的快节奏。同时,消费习惯也还亟待培育。“我们每上演一出川剧,都会有人要票,大家已习惯免费欣赏表演,这是对川剧演出市场的伤害。”陈立平说,为培养新观众,一些院团一直用赠票的饥饿营销方式,让花钱看戏反而不是主流。

分享到:
】【打印繁体】【投稿】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神秀《极限震撼》工体将演 杂技绝.. [下一篇]芭蕾舞剧 天鹅湖 武汉《》《雪孩..

相关栏目

热门文章

·诸葛亮 艺术家林奕华:周瑜是偶像是
·洪湖赤卫队 经典歌剧《》强调适应时代
·弗拉明戈 西安舞剧《卡门》8月热力上演
·孟京辉:黄渤是奇葩 不担心《活着》被禁
·大连 国家 金花京剧院 六小”将至献艺
·武汉 江湖 武侠开心麻花剧《》登
·话剧《最后的贵族》10月上演 纪念谢晋
·徐思佳昆剧专场成功上演 李鸿良客串主持

最新文章

·中芭复排舞剧《堂吉诃德》 致敬纽里耶夫
·史依弘挑战京昆 马拉松” 一人连演5天
·中国 国家儿艺参加院团演出季 题材多样
·话剧《最后的贵族》10月上演 纪念谢晋
·《假面舞会》请来和慧 带回国外演出经验
·大剧院版《假面舞会》 和慧升格国际组
·大剧院《假面舞会》 两个罗伯特大有来头
·话剧 推拿《》盲人最难演 演员听音辨位

推荐文章